传统的祭莫活动主要在逝者安葬后进行,常见的祭奠活动有:烧七祭、忌日祭、春节祭、上元节祭、清明节祭、祭祖(寒衣)节祭、中元节祭,下元节祭和冬至祭,其中烧七祭与其他祭奠活动有一定的差别,主要是超度亡灵和为先人送别。

(一)烧七祭
也叫“斋七”、“烧七”、“理七“”、“作七”等,为旧时汉的风俗,现流行全国。烧七祭是在人死(或出殡)后,于“头七”起设灵座,每日哭拜,早晚供祭,每隔七日一次佛事,设斋祭奠,依次至“七七”四十九日除灵为止,此俗大约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,南北朝时已盛行,后世沿丽不改。第七个七日,民间又称为“断七”,“尽七”或“满七。比较受重视的是头七、五七与七七。

(二)忌日祭
忌日祭是专指在每年逝者死亡的这一日开展的祭祀活动,主要是通过使用骨灰寄存证,把骨灰请到骨灰楼外的指定地点,然亲朋好友围跪在骨灰近旁,在骨灰前摆上各种祭品,然后焚香燃烧,磕头行礼,诉说相思;或在逝者的基前摆放食品,焚香烧纸和放置鲜花等进行祭拜。

(三)春节祭
春节祭奠,是岁祭活动中仅次于清明的一个大的祭日,俗话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在除夕之夜,人们团圆欢庆,当然对逝去的亲人会更加思念,于是举行祭奠活动就成了必然的事情。我国各地,一到春节,都要举行隆重面严肃的祭祖活动。一般是每年春节要把祖先的灵魂请回家,叫“请家堂”或“请祖宗”,除夕的下午,家里的男人要走到村外,把祖先们的灵魂请回家中,让在外漂泊一年的先人感受家的温暖。从除夕到初五,都要为祖宗敬献各种供品,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,点烛、敬酒、烧香、焚纸、跪拜。

 

传统祭祀

 

(四)上元节祭
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。也叫元宵节。这一天多半会在家中祭奠先人。元宵节是祭祀鬼魂的专门节日,民间有在晚上给已故的亲人“送灯儿”的习俗。

(五)清明节祭
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按阳历来说,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此时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,也正
是人们春游(古代叫踏青)的好时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,并开展一系列祭祀和体育活动的习俗。

(六)中元节祭
阴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,也叫鬼节、盂兰盆节,又称亡人节、七月半。按习俗这一天民间有在家里供奉祭品,焚香磕头或到殡仪馆、墓地焚香磕头,祭拜亲人的习惯。

(七)祭祖节
农历十月初一,传统的祭祖节,送寒衣节,又称十月朝。送寒衣节和清明节、中元节一样,都是一年中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,十月是孟冬,十月初一是寒冬季节的第一天。由生者御寒加衣,想到逝者的防寒需要。送寒衣节祭祀祖先,有家也有墓祭,南北方相同。

(八)下元节祭
农历十月十五,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下元节,亦称“下日”、“下元”,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。道家有三官,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谓天官赐福,地管赦罪,水官解厄。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,这三天被称为“上元节”、“中元节”、“下元节”。下元节的主要民俗是焚“金银包”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。

(九)冬至祭
冬至月在古代曾在较长时期内作为岁末之月或岁首之月,殷代终大祭“清祀”在冬至所在的十一月。在阴限交战、寒风凛冽的时日,人们为了顺利度过新旧交接的时间关口,需要有集体的信心与凝聚的核心,因此人们求助于与自己关系至为密切的祖灵,人们在祭祀祖先的仪礼活动中返本归宗对族群关系进行了再确认。